蓟城是现在的天津塘沽区


3000多年前,在今日北京一带,存有古国蓟国,其都城蓟城相传乃一面布满紫色大蓟花的秀丽繁华之都。

这个国祚短暂的国家,其都城残骸至今仍未觅其踪影。

你到底在哪里?

千年的历史迷雾久久盘旋,困扰着探求北京古城源头的我们。

蓟花

关于开满紫色大蓟花的蓟城蓟丘,传说20世纪50年代,北京广安门附近仍存有一巨大土丘,丘上散落着不少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片。直到70年代,该土丘才因城市建设而逐渐消失。原先据说曾于其上发现一块标明古蓟丘旧址的铜牌,亦不翼而飞。

在此期间,陆续有相关文物出土:

1956年,北京白云观发现有战国文化遗存,出土鬲、盆、罐等陶器和陶井。从会城门到宣武门豁口一带,还发现密集的陶井群,已知的有151座。

1957年,考古界在北京广安门以南发现厚达1米以上的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有粗细绳纹陶片、碎绳纹砖瓦陶器残片、一面残缺的饕餮纹半瓦当;

1972年,又在和平门外的韩家潭出土了战国时期文化遗存,有货币明刀、两面装餮纹半瓦当。

出土的文物虽沉默,却不绝于耳,为燕都蓟城刻画出一些重要的印迹。尤其是其中的瓦当,为高级建筑所专用,以此推论,燕国古都蓟城当在北京市区西南一带。

明刀币

据《礼记》记载,周武王灭商后,“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这就是“蓟国”,其名或许源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记载:“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可见,蓟城的命名便是由遍布蓟花的山丘而来,在此基础上又衍生了蓟国的国名。

正如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拟定的铭文:“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为何称北京最早的历史为“蓟国”,而非“燕国”呢?

《史记》载“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燕”。这显然是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深思熟虑(建周后一年)的结果,他根据各人的功劳进行封赏,国父姜子牙封齐、弟弟周公封鲁、同宗兄弟召公封燕。如此册封,一是赐予功臣封地,二是以此直辖这些地区。而蓟国则是武王灭商未及下车,为安抚当地民众而进行的“褒封”,更具自治属性。由此可知,燕国建立在蓟国之后,即北京最早的历史在蓟国,而非燕国。

牌楼

燕国强盛,蓟国势弱,在春秋时期燕国吞并蓟国,将燕国都城迁至蓟城。战国后期,燕太子丹多次行刺秦皇,尤其是荆轲刺秦王,秦怒而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战国策·燕策》),蓟城恐在此时被彻底摧毁。

再加上永定河水泛滥改道对蓟城的毁灭、掩盖。从公元前5000年到东汉时期,永定河河道曾有数次较大的变迁,它由北向南宽幅摆动,先后形成四条河道,蓟国都城蓟城恐已毁于永定河,被掩埋于地下。

现在的永定河

因此战国时期,群雄割据,七雄之一的燕国强大至霸,而都城蓟城辉煌一时,却也荡然无存。至今,唯独燕国都城蓟城难以寻觅,而其他六国都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魏国都城安邑(今山四夏县)、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秦国都城雍(今陕西风翔),这六国都城的面貌,考古勘探调查已经大致了解。

蓟国都城,后来的燕国都城,蓟城地址历史记载不多,但郦道元的《水经注》曾有描述“蓟丘”,指长满蓟花的土丘。据唐代史料,当时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东城墙在唐代所建悯忠寺(今法源寺)附近。鲜有文献详述蓟城。

悯忠寺(今法源寺)

虽有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北京城广安门陆续出土了战国时期文物,尤其是其中纹饰瓦,为蓟国蓟城遗址位置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饕餮纹瓦当之所以能有力地证明燕都蓟城的存在,在于它是燕国宫殿独特的建筑构件。所谓瓦当,即在建筑物屋檐筒瓦底部设置的半圆形或圆形保护或装饰部件,简单地说,就是带护挡的筒瓦。瓦当不仅具有保护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其表面精美的纹饰还承载着精神内涵,赋予其审美价值。瓦当有半圆形和圆形两种形式,燕国建筑瓦当均为半圆形,且以饕餮纹为独有特征。

卷云饕餮纹瓦当

除蓟城外,在燕国境内发现与之规制和审美风格相同的或相似的瓦当,包括燕山南麓的房山、天津和唐山,燕山以北辽西地区的赤峰、凌源以及易水流域的易县。尤以易县的燕下都为例,近百年来出土了大量具有燕国特色的瓦当。

我们能够确定蓟国蓟城都城宫殿的所在地。要确定蓟城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可能需要更深入的史学考察。

进一步确定北京城起源位置也有待更多调查。

如果你掌握更多相关线索、证据,欢迎留言分享,共同探讨交流。

请持续关注“庄主在北平”,在文字中感受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