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安康和端午节快乐 为什么不能说端午节快乐只能说安康


图片|蓝lan-摄

物道君语:

在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中,端午节不仅是一个节庆,更是一个充满智慧与深意的时刻。

千百年来,居安思危的中国人将避疫、防疫意识融入节庆之中,形成一种仪式化的民族心理。

端午节,又名五月节、端阳节,是一个象征着

祛除病瘟、驱邪禳灾

的吉祥日子。

在古人眼中,五月被称为“毒月”。现今,人们往往只记得放假与吃粽子,但端午的习俗远不止如此。汉族家庭会在门前插艾草、菖蒲,而在四川的小凉山,彝族人则会进山采药,广西罗城的仫佬族则抬纸船到田间,邀请巫师驱虫,藏族人会在山中采花,以泉水清洗双眼,沐浴全身……

由此可见,端午节不仅是吃粽子的时刻,更是一个驱毒避邪、禳灾纳吉的节令。

图片|火星上的土豆-摄

图片|恩扬-摄

端午,赋予了夏天一种独特的仪式感

丰子恺曾回忆,童年的端午节充满了仪式感。他的大姐会在节前一个月开始为家中的孩子们缝制“老虎头”。

节日的清晨,母亲则会购买苍术和白芷,熏香屋内,甚至会将蜘蛛放入鸡蛋中煨熟,再给孩子食用,传说这样能祛病避邪。

图片|cocacolakulo-摄

图片|_Alan·阿澜-摄

每个孩子的床头都会挂上菖蒲和桃枝,家中四处喷洒雄黄酒,门上写上“王”字,给孩子的肚脐抹上雄黄酒,留下的雄黄酒在日后如有人被毒蛇咬到,可以涂抹以消毒消肿。

民间谚语中提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包括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等,也有人将蜘蛛归入其中。

图片|笨象仔-摄

《礼记·月令》提到:“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在这个阴阳变化的时刻,气候多变,蚊虫与五毒躁动,瘟疫与疾病之气也在滋长,令很多人感到不适。

端午节的核心在于

驱毒避疫

。这似乎是一场中华药草的盛会,通过美食、佩饰、香薰和沐浴来保护家人,让大家能够安然迎接盛夏。

端午节是对我们警醒的时刻,以静态保护为主,平安度过这段时期。

图片|老海a-摄

图片|LUCKY13-摄

端午,关心家人的体现

每当看到家中长辈准备洗粽叶、浸糯米时,童年心中总是充满期待,嘴角不自觉地流出口水。清晨尚未洗脸,便被那股粽子的香气吸引,忍不住想要品尝。

图片|

_益鸣-摄

可阿嬷总是会拦住我,执意要用雄黄酒在我的额头上画个“王”字,借此避邪。还会给我五彩丝线,叮嘱我千万不要弄断或扔掉,最后再塞给我一个小香囊,让我揣在口袋里,香气萦绕。

只有完成这一切仪式后,才能坐上桌享受粽子的美味。当时觉得这些习俗繁琐,但长辈们却用心良苦。

图片|林__林-摄

梁实秋曾提到,每当五月节,孩子们的心中只想着粽子,但家里的老太太却始终念叨:“把钟馗捉鬼图挂上,孩子脸上涂些雄黄酒,以辟邪。”对小孩子而言,节日意味着美食,而对祖辈来说,每个节日的核心在于祈求家人的安宁与幸福,尤其端午,更是倾注了许多为孩子们的祝福。

图片|向日葵-摄

由于气候的潮湿与闷热,成年人忍耐着过这段日子,而对孩子而言,更需关注与保护。

虽然中国人不太善于表达爱意,但对家人、孩子的关怀往往体现在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中,浓缩成一点一滴的细腻关照。

图片|向日葵-摄

居安思危,是祖先传承的智慧

《左传》中提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一智慧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中。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得先祖们明白应该善待自然,顺应时节,因此形成了四季节日的习俗。

他们将对生活的思考融入每一个节日之中。

例如,春节饮屠苏酒可“祛除一年不正之气”;立春时吃五辛盘能“开五脏,去伏热”。

图片|momoeyes-摄

祖先通过节日的传承,教会我们如何度过当下,过上更好的生活。

人们在祝福时更倾向于说端午安康,而不是单纯的快乐。

《黄帝内经》云:“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图片|钱十柒-摄

端午节提醒我们,面对变化的气候与潜在的病源,要学会退避,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平安度过每一个日子。

端午安康,愿世间所有善良之人都能一生平安。

图片|燕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