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洛小乙 洛小乙和安静结局
教育类电影的核心在于展现教育事件,通过塑造教师与学生的形象,集中反映教育改革、师生关系及教育热点。它们不仅描绘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还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触动观众的内心。无论是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美国的《死亡诗社》,还是印度的《起跑线》,或是中国的《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和《我的教师生涯》,这些经典教育影片虽然背景和年代各异,但它们都具有某种共通的叙事元素和文化内涵。
“问题”学生:每个孩子背后都有故事
教育类电影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学生”。他们是故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皮埃尔是一个来自单亲家庭、性格孤僻的学生,经常给马修老师带来麻烦;《死亡诗社》中的几个男孩对陈腐的教条感到反感,以至于私下讽刺威尔顿学校,并篡改学校的信条……这些“问题”学生表现出不服管教的态度,而教师们则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
在《老师·好》中,高一三班是一个典型的学生集合体,各种学生类型应有尽有:桀骜不驯的洛小乙、温婉可人的安静、新潮前卫的关婷婷、机智但愚蠢的脑袋、舞痴兄弟文明建设、爱看武侠小说的王海、卖东西的刘昊、八婆海燕、奸商耗子……这个班级总是充满了故事和冲突。
按照传统观念,除了安静,其他大部分学生都被视为“问题学生”,他们不符合老师们心目中的“好学生”标准。
关婷婷是一个典型的文艺女孩,家庭背景优越,喜欢打扮,是班级中的小领袖。由于苗老师坚持让安静当班长而不是她,关婷婷便怂恿同学们拆掉苗老师自行车的挡泥板。在合唱比赛中,她的红色指甲油让班级只能获得第二名。她还因为不满安静帮洛小乙补习功课,故意在洛小乙的入团大会上散布他们的绯闻。
洛小乙则是一个性格叛逆的学生,他从小混迹社会,第一天上学就迟到并别着大斧头;为了当兵找人帮忙写入团申请书;因被误会拆了挡泥板,愤怒之下将苗老师的自行车涂满油漆。
尽管这些学生被视作“问题学生”,但每个人背后都有各自的成长故事。他们的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为了对抗权威、引起关注。当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时,内心的善良得以激发。比如,苗老师送洛小乙去医院时发现自行车被偷了,全班同学则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去寻找;为了弥补合唱比赛的遗憾,他们偷偷准备了健美操比赛,并把第一名的奖状送给了苗老师……
与其他类型电影中的反面角色不同,教育电影中的“问题”学生往往表现出一种“人之初,性本善”的本质,这为他们的成长和转变奠定了情节和情感基础,而这一过程也突显了教师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看,影片中的“问题”学生与好老师是相互成就的。而在通过师生的互动实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最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最能体现教育通过爱与善改变人生的核心追求。
好老师:在矛盾与挣扎中坚守育人初心
影片中的苗宛秋老师由黑框眼镜、朴素衬衫、手表以及搪瓷杯等复古装扮的于谦扮演,完美还原了80年代老师的形象。
苗老师在学生面前显得极为严厉:“从今天开始,这个班上的规矩由我来定。”开学的第一天,他就给全班同学一个下马威:让海燕把烫发改成直发,擦掉关婷婷嘴唇上的口红,揪出抽烟的两个学生,还让看小黄书的王海罚站……这些举动让他看起来不近人情,班级中的小群体如关婷婷等人开始对苗老师展开报复行动,他们甚至对他的自行车进行破坏。
经典的教育电影并不把教师描绘成完美的超级英雄,相反,直面教师的弱点和生活困境让影片更具亲和力。苗宛秋老师虽然对学生严格,但他对不听话的学生毫不留情,对好学生有一定的“私心”,在一些细节中偶尔表现出虚荣和懦弱。好老师的形象正是在这种身份与普通人角色的割裂中显现出来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苗老师在得知“小商人”刘昊被抓到派出所时,毫不犹豫地去“营救”;当他在家中与学生小酌时,分享自己的人生遗憾并激励学生追求梦想;作为一名普通人,尽管他生活拮据,但仍然为刘昊生病的治疗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看到好学生安静为之前学校的学生补习,他则免费办起了补习班。
这种身份的转化,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所带来的。不论遇到什么情况,苗宛秋始终坚守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更好人的信念。
当苗老师获得了免费师范生的名额,他找到学习好的安静,引导她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判断,并将自己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送给她。当苗老师得知洛小乙因入团失败而重新混迹社会时,他亲自去劝说他重返课堂,电影中的原话是:“当我们所有人以为一切都结束时,只有老苗还没有放弃。”这正如《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老师,她也坚守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得知张慧科因家里债务辍学时,踏上了寻找他的旅程。正如演员于谦所说:“尊师重道不仅仅体现在提高教师待遇上,更在于对教师的尊重和内心的敬仰。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
现实意义:从小视角中窥见教育情怀
教育类电影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感人的故事,还引发了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例如,《起跑线》促使我们思考学区房引发的阶层流动和教育公平问题;《放牛班的春天》则让我们反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还是培养完整的人格,其中折射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即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个人潜能的
发掘和个性的培养。《老师·好》同样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好老师的标准和教育的深层意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文东茅在3月29日首都图书馆举办的“《老师·好》观影暨研讨交流会”上表示:“古往今来,教师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灯塔。一个好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需要传递道德观念,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部主任丛春侠教授指出:“好老师的标准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从孔子开始就存在,那就是对孩子的爱与成就。”
电影的联合制片人、云舒写教育公司的创始人曹郁也谈到了影片的多重意义。他提到:“《老师·好》中不仅探讨了好老师的标准,还涵盖了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待遇、学生评价标准,以及教师在孩子超越原生家庭影响中的责任等一系列问题。”
曹郁表示,老师的角色既平凡又伟大。他们以教育为职业赚钱养家,但同时他们的言行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这一点,通过苗宛秋老师在离开学校前在黑板上的留言:“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是最好的时光。”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王海,长大后的他继承了苗老师的教导,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和其他学生。这种情感的传承和影响,正是教育电影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老师·好》不仅是一部带有浓厚怀旧色彩的影片,更是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和对好老师标准的探讨。它让我们在看似简单的校园故事背后,感受到教育的真正力量和价值。影片不仅仅展示了师生之间的成长和变化,更引发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着教育的真谛和对人的影响,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和思考。
《老师·好》以其真实而深刻的故事,展现了教育的复杂与美好。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一部充满温情和智慧的电影,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感动。在教育的道路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单是教与学,更是相互影响和成长的过程。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感人的情节,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