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的格式 注释的格式和参考文献是一样的吗


在探讨注释这一学术写作中的“边角料”话题时,原本计划是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梳理。最终却不知不觉中写了不少内容。尽管这篇文章作为个人笔记的性质,但仍希望它能为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各种注释的功能和用法,从而在实际写作中得以灵活运用,提升论文的严谨性和美感。由于个人经验有限,文章难免存在一些不准确之处,敬请指正。

注释作为一种学术写作的重要工具,通常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分类方式可以根据其功能和在文本中的位置进行划分。了解这些分类不仅对提高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而且对实际写作中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注释的分类方式

(一) 按功能分类

标题注释通常是对论文的起因、发表情况、资助情况或致谢等进行简短说明。它是对论文背景的简要描述,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背景信息。

释义性注释,或称为“说明注”或“内容注”,用于对正文中提到的术语、资料、人物、事件等进行详细说明。这种注释通常用于避免正文中的干扰,以便保持文本的流畅性。

引文注释主要用于标明文献的出处。这种注释不仅需要列出引用的文献,还要具体到页码,以便读者可以查阅原始文献。与文后的参考文献不同,引文注释可以在正文中多次出现,并且有时可以采取节略的形式。

(二) 按位置分类

注释的另一种分类方式是根据其在论文中的位置。这种分类包括:脚注、尾注、脚注尾注结合注以及夹注。

脚注是将注释放在页面底部的位置。这种注释方式的编号可以是全文连续、每页重新编号或每节重新编号。全文连续编号便于对注释量的直观了解,但可能遇到技术问题。每页重新编号虽然不如全文连续编号直观,但避免了技术问题,而每节重新编号则适用于章节性写作。

尾注是将所有注释放在文末或章节末尾的位置。这种方式有助于保持正文的连贯性,但可能在查阅时不如脚注方便。

夹注,也称为“文中注”或“括注”,是在正文中用括号对常识性内容进行简要说明。这种注释方式适用于正文中的简短解释。

还有边注、图注和表注等类型。边注通常出现在页面的边缘,图注则用于解释图中的内容,而表注则针对表格中的内容进行说明。这些注释形式虽然在学术论文中不常见,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会用到。

二、引文注释规则的两种版本

引文注释的格式要求因期刊和学科不同而有所差异。大致上可以分为“国标版”与“常用版”两种。这里的划分只是粗略的,具体的格式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

(一) “国标版”引文注释规则

所谓的“国标版”引文注释规则,指的是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87、2005)为基础的注释规范。这一规则在2015年进行了修订,改名为《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还有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修订本)》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等相关文件,这些都属于“国标版”的规范范围。

“国标版”注释规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文献检索和统计评价的现代化需求。它通过对文献检索数据项和统计评价数据项的名称、标识、结构以及编排格式进行规范,来对接国际文献索引标准,促进我国学术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国际上主要的相关标准有《文献工作文后参考文献内容、形式与结构》(ISO 690)和《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第2部分:电子文献部分》(ISO 690-2)等。

(二) “常用版”引文注释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