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莫如深是什么意思 讳莫如深下一句


讳莫如深是什么意思 讳莫如深下一句

“讳莫如深”是一个源于古汉语的成语,出现在《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一书中。原句为:“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这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事件极为重大,以至于隐瞒得非常彻底;后来逐渐演变为指对某些事情隐瞒得非常严密,几乎没有任何外界可以得知的真相。

成语解释:

【成语】 讳莫如深

【拼音】 huì mò rú shēn

【解释】 “讳”意指隐讳或掩饰,“深”则代表事情的重大程度。原本意味着因为事件极为重要而选择沉默不语。现在则多指对某个事情的真相隐瞒得极为严密。

讳莫如深是什么意思 讳莫如深下一句

成语出处:

【出处】 《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举例造句】 清代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提到:“中国则讳莫如深,枢府举动,真相不知。”

相关典故:

春秋时期,鲁庄公的宫廷内斗颇为复杂。他的正妻哀姜无子,于是她的妹妹叔姜成为了庄公的新宠,并生下了一个儿子启。与此哀姜因与庄公感情不睦,与庄公的庶兄庆父私通,问题重重。

庄公对他的宠妾孟任极为宠爱,孟任生下的儿子般是庄公希望的继承人。庄公的另一位妾成风也希望她的儿子申能继位,于是请庄公的弟弟季友帮忙。季友却因为公子般年长且更合适,没有同意这项请求。

除了这些妾室之间的权谋斗争,庄公的庶兄庆父也对继位充满了野心,并得到了庄公庶弟叔牙的支持。在庄公重病之际,他向叔牙询问继位人选,叔牙推荐了庆父。庄公对此并不满,随即转向季友,季友则表示愿意为扶持公子般继位不惜一切代价。

公子般长大后与梁氏女产生了感情,但一次偶然的事件让他和一个名叫荦的养马人发生了冲突。荦心生怨恨,便投靠了庆父,伺机报复。

庄公去世后,季友设计毒死了叔牙,准备立公子般为国君。公子般的外祖父也在此时去世,公子般前往吊丧。庆父看到了这个机会,便派荦去暗杀公子般。得知此事的季友感到事态严重,决定逃往陈国避难。

哀姜见公子般已死,便开始支持庆父继位。但庆父觉得时机尚不成熟,因为庄公的庶子公子申和公子启都在。庆父选择立年幼的公子启为国君,这位便是后来的鲁闵公。

庆父则借机发丧回齐国,争取齐桓公的支持。仅仅两年后,庆父便谋杀了鲁闵公,试图自立为君。这一举动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对,最终,季友趁机号召鲁国人民推翻庆父。庆父在逃往齐国后,季友则重新立公子申为国君,成为鲁僖公。庆父最终在绝境中自杀。

孔子的《春秋》对这段历史事件只字未提,而《谷梁传》在评论时提到,庆父的出奔被隐瞒得很深,实质上是为了避免触及那些对国家和臣子的重大隐患。这段历史被称作“讳莫如深”。

《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云:“公子庆父如齐。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杨士勋注解此处“深”指的正是如君主被弑或贼人出逃这样严重的事情。因其重大,所以采取隐讳的手段处理。

在《春秋》与《史记》中,周携王的历史被极尽隐瞒。周携王,即姬望,其父是周宣王,母亲姜后。周幽王即位后,统治失道,迫使姬望迁徙到钜鹿(今河北南部和山西东部地区),建立了莫国(今河北省任丘县及其周边)。

周幽王宠爱褒姒,废除了申后的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为太子。废太子姬宜臼则托庇于外祖父申侯,周幽王试图围攻申国,最终导致了周朝的覆灭。申侯联合其他诸侯反击,周幽王败亡,周室覆灭。

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因周携王的历史真相被掩盖得严密,成为新的王朝统治者。晋国文侯为了扩展疆土,趁机袭杀周携王,并攻占了莫国的都城鄚阳。周平王立刻表彰了晋文侯的功绩,掩盖了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周携王死后,其势力分裂为多个小国,但周平王为了掩盖这段历史,正统史书中并没有记录这段事宜。由此,“讳莫如深”这一成语便源于对周携王时期历史的深刻隐瞒。历史的缺失与隐瞒,使得现代人对西周末年的情况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