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覆盖率 小区绿化率标准是多少
中新网11月20日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上宣布,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了《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根据《意见》,到2020年,中国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将基本建立。森林覆盖率将提升至23.04%,森林蓄积量将达到165亿立方米,每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95立方米,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将达到70%。村庄绿化覆盖率将达到3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将提升到56%,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将达到1000万公顷。
展望未来,到2035年,国土生态安全骨架将基本建立,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将明显提升,生态状况将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的目标将基本实现。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林业发达国家行列,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成为现实。
《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根据《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将具有条件的4240万亩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以及2017年国务院批准核减的陡坡耕地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实施。要研究并提出进一步扩展退耕还林还草的意见,统筹耕地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关系,逐步将不适合耕种的陡坡耕地、重要水源地的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严重污染耕地等纳入工程范围。特别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修复需求和禁垦坡度以上的坡耕地也将纳入工程范围。加强政策引导,确保全面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
重点加强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是另一个关键任务。全面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着力加强京津冀区域的绿化,推进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持续推进长江、珠江、太行山、沿海和平原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长江、珠江两岸的造林绿化,重点关注“长江经济带”、南水北调中线区域、洞庭湖、鄱阳湖、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以及南北盘江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护岸林的建设。加强太行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强化沿海基干林带和消浪林带的建设和修复,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防护林体系,并启动实施国土绿化“百县千场”行动,推动100个重点县、1000个重点林场的建设。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内蒙古浑善达克、青海湟水的规模化林场试点也将确保高质量完成。
国家储备林建设也将加速推进。全面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推进粤桂琼沿海、浙闽武夷山北部、湘鄂赣罗霄山等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特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南平、江西吉安等地的国家储备林示范项目将重点实施,大力培育和储备珍稀树种及大径级用材等森林资源,力争到2020年建设700万公顷的国家储备林。要开展国家储备林典型林分经营模式研究和推广示范,建立健全现代工程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
防治荒漠化工程也将持续推进。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增加对大江大河上游或源头、生态区位特殊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力度。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防沙治沙工作。对暂不具备治理条件和因生态保护需要不宜开发的沙化土地实施封禁保护,并建设150处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强化沙化土地的封禁保护工作,并加强防沙治沙的执法监督,确保沙化土地的治理成效。
草原保护与修复工程也将得到强化。继续实施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工程,争取到2020年前完成1750万亩的治理任务。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工程,科学规划围栏建设,落实围栏管护责任。科学选定人工饲草地建设地点,合理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和地表水进行人工饲草地建设。推进南方草地保护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南方草地资源,恢复和增强南方草地植被生态功能。完善草原保护建设工程的管理措施,建立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确保工程建设有效。
乡村绿化行动也在全面推进。加强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实施严格的开发管控制度。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片林、景观通道、庭院绿化、四旁绿化、乡村绿道、休憩公园建设。推行林业治山模式,实施山体创面、矿山废弃地、污染地的植被恢复。加强乡村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提升乡村生态资源质量。培育高效用材林、特色经济林,发展竹藤花卉及林下经济,推动森林乡村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20000个国家森林乡村和森林人家。
城市绿化方面,将稳步推进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的创建,加强城市片林、风景林建设。推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城郊森林公园等建设,扩大绿地面积,提升景观效果。加快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增加人均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绿地总量,构建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到2020年,建成200个国家森林城市和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360个国家园林城市。
《意见》还强调了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开发林业金融产品。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将在业务范围内,为国土绿化行动提供信贷支持。推广以林权抵押为信用结构的融资模式,探索运用企业债券、投资基金等新型融资工具,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国土绿化项目融资监管,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鼓励林业碳汇项目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