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雪机原理 造雪机 原理


在2月12日至13日,华北地区经历了一场广泛的大雪。由于这场雪,北京冬奥赛场上备受瞩目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被迫推迟了一天。

那么,滑雪比赛为什么会对降雪有所忌惮呢?赛场上的雪是如何达到标准的?不同项目赛道上的雪又有何异同?

造雪机原理 造雪机 原理

冬奥赛道为何对雪有“特殊要求”?

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以86.23分获得银牌,这是她在本届冬奥会上获得的第二块奖牌。这场决赛因为几天前的降雪被推迟了一天。

原定于2月13日举行的女子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由于持续降雪被迫取消。这场比赛在推迟一天后,于14日上午10时重新进行,决赛则推迟到15日上午9时30分。

魏庆华解释说,冬奥赛场上的雪上项目并不喜欢大雪。自然降雪会影响赛道的质量,包括雪道的硬度、摩擦力等,可能对选手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工作人员会迅速清理浮雪,以降低运动员受伤的风险。

那么,冬奥赛场上的雪究竟从何而来?

魏庆华透露,天然降雪只是基础,人工造雪才是关键。由于冬奥会对雪质雪量的要求极高,人工造雪技术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人工造雪技术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包括都灵、温哥华、索契和平昌冬奥会都大量使用了人工造雪。

在北京冬奥会中,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及首钢滑雪大跳台的雪都是人工造雪的成果。魏庆华提到,张家口赛区在去年11月初经历了一场30厘米的降雪,这为造雪提供了基础。崇礼的气候条件使得人工造雪非常成功,制造出的人工雪质量高且耐高温。

人工造雪并非“假雪”。魏庆华解释说,造雪过程其实是将液态水在低温下转变为固态。造雪机的原理是将高压气体和水滴喷入寒冷的空气中,使其凝固成微小的冰晶。

造雪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造雪需要在0摄氏度以下进行,湿度最好低于50%。造雪师需要根据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调整造雪机的位置和设置水与空气的混合比例。值得一提的是,造雪并不会大量消耗水,所造的雪会回到自然水循环中。

魏庆华还提到,现在的造雪技术是一个由水到雪的物理过程,雪融化后变回水,再回到蓄水池中。张家口赛区的大蓄水池可储存20万吨水,此外还有5个景观湖用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造雪阶段,魏庆华的团队负责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三个场馆的造雪工作。根据不同赛道的要求,他们使用了9种不同型号的人工雪。例如,越野滑雪场需要较干燥的雪,而跳台滑雪场则需要不同的雪质以适应比赛需求。

在高山赛场,冰状雪是用来描述滑雪场雪质的状态,这种雪道表面硬度大,能够在运动员高速滑行时保持雪道的稳定性。而不同的赛道和赛事对雪质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45厘米的雪分为三个层次,底层雪湿度较高以保证与坡道的结合,而表层雪则需保持较低湿度以保证运动员的安全。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尽管造雪量大,但对雪质的要求相对简单。

造雪机原理 造雪机 原理

冬奥赛场的雪质备受赞誉

国际雪联高山滑雪委员会主席伯恩哈德·鲁西在体验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赛道后,对这里的雪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场馆、赛道和雪质都堪称滑雪运动员的天堂。

这一评价离不开像魏庆华这样的“冰雪魔术师”的辛勤工作。古杨树场馆群的造雪工作从去年11月初开始,经过7周顺利完成。在比赛期间,为了保持雪质稳定,赛道一般不再进行造雪工作。压雪工作则在夜间进行,以确保赛道质量达到比赛标准。

对于赛时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魏庆华和团队提前做好了应急预案。他们与气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并准备了超过10万立方米的储备雪,以应对高温融雪等情况。现场的快速应对措施也体现了团队的高效能力。

例如,2月13日的大雪来临时,魏庆华和团队通过延迟压雪、使用鼓风机清理积雪等方法,确保了比赛的顺利进行。即便面临挑战,他们也总是冲在最前线,为冬奥会的成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投入冬奥会造雪工作,是我们的责任,更是荣誉。如果中国运动员能在这片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魏庆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