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藤老树昏鸦 古藤老树昏鸦枯藤老树昏鸦
◎秋思古韵探析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所作,马致远字致远,号东篱,名讳无从考证。元代戏曲大师,原籍大都(今北京),也有说法称其为河北东光人。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列“元曲四大家”,虽生卒年未详,但一般认为他大约生于1250年,卒于1321至1324年间。早期曾在浙江任小官,后来在大都担任工部主事。晚年因不满时政,选择隐居乡间。他创作的《天净沙·秋思》使他被誉为“秋思之祖”,该曲已被收入现代初中语文教材。
我们来探讨一个与马致远相关的趣闻:
马致远身经百战,然仕途上始终不得意,于是他把心思与乐趣都倾注于文学创作中。他的杂剧和散曲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说有一回,马致远的家乡东光县曾遭遇战乱的劫难,幸而得以幸免,这其中与马致远的影响密不可分。
话说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孙子继位,新皇的叔父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意图篡位。其军队过境河北东光县,百姓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但奇妙的是,燕军在东光县却未曾扰民。这其中的原因,乃因燕王朱棣曾深受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影响,对他极为敬仰。当得知东光是马致远的故乡后,命令军队“逢马不杀”。由于传令官将“逢”误听为“冯”,最终命令变成了“姓冯的与姓马的,一个不杀”。于是,马致远的家族和姓冯的居民都幸免于难,其他百姓也因此保全性命。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解读《天净沙·秋思》的几个词语,并尝试白话翻译:
词语解释:
1. 天净沙:曲牌名。
2. 枯藤:枯萎的藤蔓。
3. 昏鸦:傍晚的乌鸦。
4. 人家:指农户或人家。
5.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6. 断肠人:形容极度悲伤的人,这里指漂泊无定的游子。
7. 天涯:遥远的地方,指离家乡很远。
白话翻译:
枯藤缠绕着古老的树干,
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
几户人家静静地相依。
荒凉的古道上,
秋风萧瑟,
一匹疲惫的瘦马缓慢行走。
夕阳西下,
游子在远离故乡的天涯,
泪洒天涯!
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这首《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意即在秋思题材的诗词曲中,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越它的深邃和精美。这首曲子的魅力何在呢?
一、雅俗共赏:
这首曲子既能被文化修养高的人欣赏,又能引发普通读者的共鸣。比如,它运用了六处典故,例如董解元《西厢记》中的“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文人可以从“晚鸦、瘦马、天涯、古岸、横桥、人家”联想到马致远的“昏鸦、瘦马、天涯、古道、小桥、人家”,从而领悟到更深的情趣;而普通读者也会从中感受到秋思的共鸣。
二、名词绘景:
1. 每一个名词独立成为一景。比如,枯藤、老树、古道等,都是秋季景物的组成部分。
2. 词语的组合则绘制出完整的画面。比如枯藤、老树、昏鸦联在一起,形成黄昏时枯藤缠绕老树,乌鸦归巢的情景。这样,游子看到这样的景象,或许会产生连鸟都能归巢而自己却流浪他乡的感叹。
3. 将几句串联起来,可以引发另一种情感。比如孤寂的藤枝缠绕在老树上,黄昏的乌鸦叫声凄凉。小桥流水旁的宁静与残破的古道形成对比,游子在秋风中艰难前行,内心的痛楚愈加显现。
三、人景相衬,情景交融:
1. 人景互衬:前三句写景,后三句写人。景物的凄凉与游子的孤独相互映衬,增强了游子的悲伤。
2. 情景相融:前三句的景物描写充满悲凉,而后两句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夕阳西下的景象加重了游子的悲痛,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尽管《天净沙·秋思》仅用28个字,却无一重复字词,读来令人感动不已,心中隐隐作痛。
“断肠人”究竟是谁?可以是马致远本人,也可以是所有漂泊的游子。这首曲通过鲜明的意境表现了旅人共同的愁思。
马致远通过他独特的意境吸引了古今读者。意境即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全符合这个标准。
在我们来简要介绍元曲。元曲源于宋代,但在元代达到了巅峰,分为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有小令和散套两种,这首曲属于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