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六律什么意思 什么叫五音不全
在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和六两个数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体现在五脏六腑、五运六气以及五音六律中。一个月恰巧有三十天,正好可以被六个五整除。一年有十二个月,而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结合恰恰体现了五和六的阴阳配合。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明确指出:“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这进一步佐证了天六地五的理念。
人法天法地,因此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与五六密切相关。
古人为何采取五音六律?主要是因为平均律带来诸多优势:任意乐曲的旋律,在升高或降低一个或多个音调后,各个音之间的间隔关系仍然与原旋律一致,除了音调的变化,听觉效果与原旋律别无二致。
六律的由来则遵循了听觉规律。以基准音为起点,反复应用“三分损益法”、“五五相生法”等方法,循环往复一定次数后,会发现生成的音是基准音的2倍频或半频,相当于跨越了一个八度。巧合的是,在一个八度内,生成的音正好有12个,这并非偶然,而是有严谨的数学原理和生理基础的。
用“三分损益法”生成的十二律与十二平均律稍有差别,其音分数差异如下图所示:
中国传统的十二律存在一个问题,即高八度音“清黄钟”无法完全回到“黄钟”的2倍频上,频率仅为黄钟的2.0273倍,存在23音分的误差。这与一年中有十二个阴历月,但无法完全与一个太阳年重合类似。大自然虽精确,却并非机械。正因无法完全重合,才会呈现出变化万千的景象。十二律的音乐实际上比十二平均律的音乐更具韵味。
十二律分为阴阳,其中六个阳律称为六律,六个阴律称为六吕。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六阳律,简称六律。
中国古代的十二律中相生顺序中的前五个音称为五音,即宫商角子羽。“五声音阶虽仅有5个音,但因其符合最小整数比,乐曲显得十分和谐。”
所谓三分损益,即三分损一是弦长乘以2/3,三分益一是弦长乘以4/3。对于频率来说,则要取倒数,即三分损一是原频率乘以3/2=1.5,三分益一是原频率乘以3/4=0.75。每次损益一次,弦长就会变成8/9,频率就会变成9/8。六次损益后,频率就会变成(9/8)的六次方,恰好是2.0273,约为2倍。一年365天,365/360 2 = 2.0278。两个数字非常接近。可见太阳年的天数也并非随意安排的,只能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如果要细究,一个太阳年实际上是365.2422天,365.2422/360=1.01456,乘以2就是2.0291。研究地球自转可知,指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转动一周的时间(从正午至正午)成为真太阳日或视太阳日。一年中的真太阳日的平均长度称为平太阳日,包含86,400平太阳秒。地球相对于恒星转动一周(360度)称为恒星日,为86,164.098 903 691秒的平太阳时。 2.0291286164/86400 = 2.0235774963。)
三分损益六次,实际上损或益共十二次。一年十二月,是否也与三分损益法有关联?是否一个月也遵循损益规律?三分损益法是否也是宇宙的一条规律?其作用机制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河图中存在这样的比例关系:东三和南二,西九北六,皆为三分损一。北六和东八,三分益一。南七西九,也接近三分益一。这里存在一个简单的规律:
- 阳转阴,为三分损一
- 同性转换,如阴转阴,阳转阳,为三分益一
由此可见,河图实际上暗合了三分损益的规律。
损卦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所损者,六三,所益者,上九也。以下益上。这应该也与三分损益相关。
十二分律中的十二源于数学规律和人体对音乐的感应。一年十二个月是日月相对运动的必然现象。
十二平均律与一年十二个月并非偶然的巧合。人作为天地日月孕育的产物,其生命律动与宇宙息息相关。一年十二个月构成了人类生存和成长的环境,遵循十二平均律的音乐自然能引发人类内心深处的共鸣。而十二平均律所依据的三分损益法则,更与河图中的数字奥妙契合,展现出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
律历同称这一古老智慧,在《史记》中以《律书》《历书》分立两篇得以体现,而《汉书》《后汉书》则将两者合为一篇《律历书》,更彰显出律与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现代人对此可能感到牵强,但其背后蕴含着深远的宇宙规律。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洞察力和智慧,着实令人敬佩。
值得深思的是,无论是十二平均律还是十二月,都无法完全回归到起点,而是存在着一个微小的偏差,且两者的偏差比例惊人的接近。这似乎暗示着,地球生命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某种精密设计的产物,是宇宙深层数学和物理原理作用的结果。这无疑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研究课题,引导我们去探索宇宙和生命更深层的奥秘。
谜团依然存在,探索永无止境。我们期待着未来能够有更多突破性的发现,以揭开这些奥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