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英文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英文金句


重构
我已倾心拜读这本极具影响力的19世纪小说,它堪称当今言情小说的鼻祖。遗憾的是,如今的诸多言情小说语言矫揉造作,令人难以卒读。

这本作品讲述了贝内特家族五个女儿的故事。大姐简与宾利先生结缘,二姐伊丽莎白倾心于达西先生,三姐玛丽虽有才华,却自卑不已,努力讨好他人以掩饰内心的不足。四妹基蒂与五妹莉迪亚形影不离,莉迪亚轻浮无度,热衷于与军官交往,她的言辞刻薄,罔顾亲情,毫无羞耻之心。她最终与曾经追求伊丽莎白的威科姆私奔,而威科姆终日沉迷赌博,欺骗感情,将其爱情出卖给金钱。莉迪亚的婚后生活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本小说的精髓在于对“傲慢与偏见”的探究。
男主达西先生傲气十足,女主伊丽莎白偏见深重。达西先生起初因伊丽莎白及她家人的卑微出身而轻蔑相待,更对伊丽莎白的母亲及亲戚的粗俗无礼感到反感。伊丽莎白因此对达西产生偏见,每次交谈都意欲反唇相讥。达西先生亦不甘示弱,对伊丽莎白的亲戚品行不端之事冷嘲热讽,屡屡刺痛伊丽莎白的虚荣心,加深了她的偏见。如此一来,傲慢阻隔着他人对达西的爱意,而偏见使伊丽莎白无法爱上他人。所幸,达西先生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伊丽莎白,并向她吐露心声。伊丽莎白因偏见作祟而断然拒绝了他。
幸而该书结尾曲折动人。达西先生放下傲慢,以爱感化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也逐渐消除了偏见,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在重重阻碍之下,他们终成眷属。

我赞赏这本小说语言清新,不矫揉做作,不故弄玄虚。它将当时的社会风貌娓娓道来,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刻画。更令人惊叹的是其构思巧妙,以傲慢与偏见这一人性为线索,可谓是小说创作中的妙笔,值得学习。

每当思绪纷飞,我总会遥想:如果那年的春节,你鼓起勇气向我告白,结局会不会截然不同?好友们皆谓我冲动行事,但我却难以承受这样的结果。日复一日,出门前姐姐站在客厅门口,依依惜别:“妹妹,再见。珍惜就是幸福?”我敏感多疑,这或许源自幼年父母不在身边之故。

这本书我曾于初一时尝试研读,奈何当时情节繁杂,兴致缺缺,几番尝试后便置之高阁。直到今日,我再次拾起它。重读前几章时,仍然觉得乏味无趣,直至继续深入,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情节皆为后文埋下伏笔。
转眼间,我已读过三十余章,人物性格也跃然纸上。书中仿佛仅有两类人:聪明与愚蠢,并无绝对的好与坏。韦翰虽是一个骗子,却是个不得不提的例外。

韦翰凭借其巧舌如簧以及“讨人喜欢”的外表,博得了伊丽莎白的青睐,不停地为自己辩解、诋毁达西。可笑的是,他的谎话漏洞百出。聪明的伊丽莎白虽能与彬格莱小姐辩论、与凯瑟琳夫人争锋相对,却任由韦翰挑拨离间。坦白说,我不认为伊丽莎白被韦翰欺骗表明她是一个“愚人”。

人的天性就是先入为主。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形象已根植于伊丽莎白的心中,她又如何能对他产生好感?对他人评判又怎能轻易置若罔闻?对达西产生偏见是情理之中的。这里所说的他人,自然指的是相貌堂堂的韦翰。不可否认,韦翰有着俊朗的外表,举止也装得非常“绅士”。

虽然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说,但我这个活在21世纪的局外人,在旁观这个故事时,仍然对韦翰心生好感。我又怎能苛责伊丽莎白这个生活在过去年代的姑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