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为什么吃月饼:源起、寓意与流传


中秋节,别称“月夕”“团圆节”,传说这天夜晚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

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已有秋分祭月的风俗。到了秦汉之际,秋日祭月与农事收成有了关联。

《礼记》中写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恰恰指的就是在夜晚祭祀月亮。

到了初唐时期,秋日祭月成为固定习俗习俗,人们开始向月亮祈福,希望得到月神的保佑。由于秋分的日子每年有所不同,不一定会出现满月,而祭月需要有满月作为应景,后来就慢慢将“祭月节”从秋分调整至中秋。

魏晋时期,便有了中秋赏月的举动,唐朝开始成为固定节日,宋朝时有规模盛大的活动。月饼最初是祭月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起来,赠月饼、吃月饼,象征着人月两团圆。

相传唐高祖李渊与群臣共度中秋,他兴致勃勃地望着吐蕃进贡的圆形“胡饼”,指着天上的明月说要以圆饼来邀请明月。后来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开来,宋朝时还称之为“月团”。

中秋节除了祭月酬神之外,也是一个喜庆欢愉的节日。“琴瑟铿锵,酌酒高歌……团围子女,以酬佳节。”(《梦粱录》)明清时,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

时至今日,中国人仍然传承传统习俗,在八月十五欢庆中秋,祭月、赏月、祀土地、吃月饼、烧斗香、点塔灯、舞火龙……尽管各地气候物候,民俗风情各有不同,但皆以仲秋时节的满月比喻人间温情与团圆。

▲这是9月12日香港街头舞火龙的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广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有“树中秋”的活动,将灯高挂起来,藉此邀请明月。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用竹篾糊纸紮成兔灯、杨桃灯和正方形的灯,有的横挂于高杆之上,有的手提在月下嬉戏玩乐。

每年中秋节前后,香港铜锣湾大坑的居民会在连续三晚在大街小巷舞动“火龙”。“火龙”长六十多米,上面插着点燃的香,由一百多人舞动。

火龙有固定的游行线路,从莲花宫、浣纱街、安庶庇街、新村街,到布朗街、华伦街一带。舞毕,火龙身上的香会分发给围观的群众,寓意祈福。

据传,一百年前,大坑发生过一场瘟疫,民众为了驱赶灾祸,在中秋期间舞动一条插满香的草龙,祈祷平安。后来瘟疫果然消退,中秋节舞火龙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中秋节前,澳门的大街小巷都会挂上独具特色的灯笼,节日当天上午要先祭拜祖先,晚上家人们在一起吃团圆饭,然后人们提着五光十色的灯笼外出赏月。路环黑沙海滩、竹湾,以及半岛南湾湖、西湾附近,都是赏月的好去处。

▲福州市博物馆志愿者向公众介绍中秋习俗。方昭 摄

东南沿海闽台一带有中秋节“博饼”的趣味活动,据传是由郑成功为了激励士兵斗志研制出的一种游戏发展而来。

传统的博饼活动,通常使用月饼作为骰子,每组十人,轮流博弈。根据点数的不同决定所获得的角色,包括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和秀才,然后根据等级不同,分发相应的月饼。

如今“中秋博饼”已经不再局限于争夺月饼,而是将各种生活物品作为奖品按等级分发,仍然是很受欢迎的中秋游戏。据史料记载,明代台湾中秋节的市集有售卖“月光纸”,纸上绘有月光下的菩萨和兔儿爷。

清代中秋节有用兔儿爷祭月的风俗,不仅有头戴头盔、身穿盔甲的兔儿爷,还有扮成商贩、剃头匠、缝鞋匠模样的兔儿爷。

台湾农民会在中秋节祭拜土地公,并在田间插入“土地公拐杖”,即用竹子夹上“土地公金”,以感谢丰收的恩赐,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高山族中秋之夜,要盛装打扮在日月潭边跳“托球舞”,相传是为了纪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舍己精神,并祈求日月昌明、风调雨顺。阿美族、鲁凯族则会在中秋节前后举行丰收祭,载歌载舞,通宵欢庆。

据地方志记载,甘肃、四川、青海和西藏的藏族也会过中秋节,相关习俗活动与汉族相似。

新疆的达斡尔族和锡伯族也欣喜地欢度中秋,而哈密地区的汉族中秋节白天打锅盔、烤月饼,晚上全家一起献月、敬月、赏月,庆祝阖家团圆,藉由明月寄托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