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的由来:传承千年的习俗与美好寓意


冬至已至,一提到这个节日,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就是饺子(也有汤圆)。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冬至包饺子食用。小时候,常听父母说,吃了饺子,冬天就不会冻耳朵,随着长大后对冬至的深入了解,才发现原来这其中还流传着各种有趣的典故。

关于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广为人知的有两种传说,现为大家一一叙述:

第一个故事与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在东汉末年,张仲景辞官回乡,为百姓诊病。时值寒冬,他发现许多贫寒百姓因天气严寒而耳朵冻伤。为了帮助他们,张仲景让弟子们架起大锅,熬制汤药,并加入羊肉和驱寒的药材。煮沸后,将食材捞出,切碎,用面皮包裹起来,捏成耳朵形状(即“娇耳”),再煮熟后分发给乡亲们。吃了“娇耳”后,乡亲们的冻伤逐渐痊愈。

这件事很快就在当地传开,其他地方的人们为了避免耳朵冻伤,也纷纷效仿。久而久之,“娇耳”演变成了“饺子”。恰好这一天就是冬至,于是便形成了在冬至食用饺子的习俗,并一直流传至今。

第二个传说发生在汉朝。当时,匈奴经常侵扰我国北方边境,使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其中,匈奴有两名首领,对百姓极为残暴,分别名为浑氏和屯氏。当地百姓对其二人恨之入骨,却又不敢反抗。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他们便将肉馅包成角形,取名为“浑屯”,吃下去以此来宣泄愤懑。后来匈奴被击败,人们仍保留了这一习俗,而“浑屯”也变成了“馄饨”,最终演变成了“饺子”。巧合的是,第一次制作“浑屯”的那天正是冬至,所以一直到了现在,在冬至食用“馄饨”(或“饺子”)的习惯依然延续。

以上两个典故,相信许多人都曾耳闻。至于它们的真实性,我们不必深究。毕竟传说往往是传说。小编还想征集大家对于冬至吃饺子习俗的更多了解,欢迎在下方评论区踊跃留言,共同探讨这一有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