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得患失什么意思(形容犹豫不决的)


为何感情中总是患得患失,无法自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陷于这种困境时,往往源自内心深处对以下三点的追寻:
1. 对缺席父母的追寻
婴儿期与父母关系的建立决定了依恋类型。研究发现,当不同依恋类型的两岁儿童置于一处时,表现迥异:
安全型依恋:自在地玩耍,专注于玩具,对周围环境不甚在意。
焦虑型依恋:玩具在手,却不安地环顾四周,不断回头检查环境中重要人士是否在场。
回避型依恋:对玩具和环境都漠不关心,神情恍惚。
对父母反复确认的儿童会建立安全依恋,相信父母存在稳定,无论外境变化或个人行为差异,父母的爱不会改变。长期被忽视的儿童从未体验过这份安全感。
长大成人后,他们会在婚姻中投射这种不安,时时刻刻需要伴侣确认回应,深怕重要的人离自己而去。
2. 对缺席伴侣的追寻
焦虑型依恋者渴望的回应往往超出了伴侣的承受能力,他们深切需要伴侣时刻在场,给予心理上的慰藉。
这是因为这种回应唤醒了他们内心未曾满足的内在小孩。他们期待伴侣在需要时即刻出现,并能理解他们的不安,给予恰当的回应。
在行为表现上会体现为:
不断试探伴侣的爱意,如果没有明言爱意,则被视为不爱。
时刻需要了解伴侣的一举一动,占有欲极强。
过度渴望伴侣的积极回应,对情感波动过于敏感,一旦伴侣反应不如预期,便容易失望和愤怒。
害怕被抛弃,小心翼翼地关注伴侣情绪,总是担心自己的言行惹得伴侣不悦。
3. 对缺席自我的追寻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内在自我的缺失。从被父母忽视之时起,个体就没有培养出一个稳定的自我。
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被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因此必须不断寻求验证。
如果不控制伴侣或发脾气,他们会感到极度不安;如果过度讨好伴侣,又会觉得压抑。
当伴侣提出意见时,他们的首要反应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揣测伴侣意图,判断伴侣的情绪。
伴侣对自己示好时,他们觉得这并非自己想要的,却无法明确指出对方的不足。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尚未确立。
他们无法坚定自己的想法,也不知如何应对情感中的挫折,难以坦然接受伴侣的爱。表面上是追逐伴侣,渴望伴侣回应,实则是在追逐那个不完整、缺少爱的自己。
这种焦虑投射到婚姻中,会引发表面上的患得患失,有时伴侣一句话就能让自己委屈好几天,发脾气也解决不了问题,沟通时伴侣也会抵触。
因为伴侣感受到的,是那个焦虑不安的自我,因此伴侣不断退让、回避,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能给对方足够的安稳感。
而当伴侣后退时,个体的焦虑会进一步加剧,更加需要抓紧伴侣,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存在感,可以是伴侣,也可以是完整自我,抑或是在婚姻咨询师的帮助下,逐步学会在婚姻中相信爱情,获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