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不出门下一句品茶闲谈山水,兴致勃勃景致更添诗情


中华数千载文化底蕴深厚,自有其独特魅力。而俗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百姓的生活经验和劳动智慧,其深刻哲理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就如这句“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至今仍是许多人的成功准则。那么这句俗语究竟蕴含怎样的道理呢?接下来我们一同探索。

这句俗语从字面上讲,意为:人如若不出门走走,见识见识外头世界,自身的地位永远难以提升。那么古人为何会得出这样的道理呢?古时候,受限于沉重的劳动负担和交通不便,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未曾出过远门,也未曾见过外面的世界。

因此犹如井底之蛙,目光局限于头顶的那片天空,却不知广阔世界是什么模样。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他们的理解也仅限于一个小村庄或乡镇,未曾见过村外的世界,一生之中满足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没有更高的理想追求。

诚然,古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之说,意为即使不出门,通过读书也可以了解天下大事。只读书不实践是无用的,所以古人才有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意为读再多书都不如亲自走一万里路所获得的知识广博。

所以古人才总结出了“人不出门身不贵”这句话,意在鼓励人们外出走走,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增长自己的见识。就如古代准备科举的秀才,他们并不会仅仅待在家中读书,而是不辞辛劳地到外地拜访博学多识的名师,无论风雨无阻,每日都去先生那里求教。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火不烧山地不肥”的含义。生长在农村的友人可能都知道,每年秋收完玉米等农作物后,剩余的大秸秆会被捆起来当柴烧,而碎秸秆则会被收集起来,焚烧成灰,这样做既可以防止冬天过于干燥而引发火灾,又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这就是我们祖祖辈辈所说的“火不烧山地不肥”的缘由了。讲到这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句俗语,不妨讲一个流传古代农村的小故事。

一日,一个农夫和一个拾粪的正在树下聊天。

农夫对拾粪的说:“那日,我进城去了趟皇宫,见了紫禁城,两旁摆着各种山珍海味,皇上一会儿这只吃一口,一会儿那只也吃一口,还不花钱。”农夫和拾粪的对皇宫生活啧啧称羡,农夫说:“我要是皇上,可好了,天下的地都归我种。”

拾粪的也不甘落后,开始畅谈自己的理想,他说:“我要是拾粪的,就把我这根粪叉子换成金的,整条街的粪只能我一个人捡。”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出门见世面,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多么的浅薄。农夫最看重土地,所以希望天下的土地都归自己所有;拾粪的认为粪便是最宝贵的,所以希望整条街的粪便都归自己所有。他们都没有走出自己所在的区域,因此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完整的认识。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723" img_width="1080" mime_type="image/jp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85d69a0a1102492f83b963087b0741fa~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