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诗情与意境)


又到了三年一度的轮回,我又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群初一的学生,向他们讲述《世说新语》里的《咏雪》篇。

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们对《咏雪》的阅读并不感到特别困难。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虽然没有提供注释,在场下课的节奏里,学生们都能大致领悟到文章的主旨。

这一次,我却失败了。

虽然我之前曾经在其他学校进行过这个公开课的教学,也曾撰写过与此相关的教学案例,但我没有想到原本计划40分钟完成的教学任务,却花了整整一个小时。

这并不是学生们的错——

虽然已经过去了四个星期,由于工作调动的原因,我整天都在忙于各种琐碎事务,除了上课,我几乎没有时间与学生交流,因此直到现在,我对学生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缺乏详细的学情调研,我的教学设计只是纸上谈兵,难以真正贴近实际。由此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也是情理之中的。

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诗情与意境)

(图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让他们讨论哪个比喻更好。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的答案出奇地一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更佳。

对于学生们的这个答案,我还是感到欣慰的,因为大部分教学参考书中也是如此解读的——将雪花比作柳絮,不仅符合“雪骤”的前提条件,突出了雪花随风飞舞的景象,也表现了谢太傅对春天的向往。

作者特意描写谢太傅的大笑,可以证明他更喜欢自己侄女的答案;文章结尾作者还特意交代了谢太傅的身份,也说明作者认为谢太傅的比喻更胜一筹。

并且,如果在考试中,学生写出这样的答案,也更容易取得高分。

等到下课后,我仔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才发现,无论是我还是学生,似乎都陷入了一种误区——

当我们解读文本时,大家都难免受到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偏好的影响。

就像我们觉得“柳絮”比喻更能表达谢太傅对春天的向往,只是因为我们认为柳絮是春天的象征。

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诗情与意境)

(图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仔细思考,即使是同一场雪,无论是“空中撒盐差可拟”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都有自己的存在理由,只是它们出现的时间不同而已。

许多时候我们习惯以“柳絮”比喻雪花,然而我们似乎忘记了雪花和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们常说“下雪”,其实下的不仅是雪花,还有雪粒,也就是方言中所说的“雪米子”。

在我印象中,每次下雪,最先下的其实是雪粒,而不是雪花。

因此我特意上网查阅,湿润的空气流经寒冷的空层会瞬间结晶,形成雪花,雪花在飘落的过程中,高空温度提高,雪会微融化,便形成雪粒。

那些洁白的晶体从天而降会堆积在地上,发出“沙沙”的响声,这种场景和声音都与“空中撒盐”相似。

雪粒停止后,便会飘起雪花,“柳絮因风起”也就随之呈现。

把不同时间点的两种场景对比起来,都对谢朗有些不公平。

毕竟,在这场辩论中,说话的人是谢朗,他说的很可能是雪粒飘落的景象,而谢太傅发言时,所见到的是雪花漫天飞舞的画面。

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诗情与意境)

(图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前我认为“柳絮”比“撒盐”更好,是因为“柳絮”不仅展现了雪花的形态,还表现了雪花的灵气。

“柳絮因风起”固然好,但是现在看来,“撒盐”也同样不差——

“盐”字不仅展示了雪粒洁白的颜色,还描述了雪粒的晶莹状态;“撒”字把天空拟人化,使文章生动有趣;“空中”二字不仅揭示了雪粒的产地,也表现了雪粒从高空坠落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谢朗的表述,不仅有形,更有味。

而且,谢朗在说这句话时,语气有些试探,“差可拟”三个字足以证明。

想来,谢朗之所以先表态,是因为他希望叔父认同,但是当面对叔父时,他又显得有些缺乏自信,所以才会说“差可拟”。

对能够迅速写出如此精彩句子的人,也能够证明谢朗的才华。

《续晋阳秋》中写到谢朗的“文义艳发,名亚于玄”,谢玄是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方的副总指挥(主将是他的叔父谢安),说谢朗“名亚于玄”,即是说他的才华仅次于谢玄。

按照这个分析,谢朗虽然不如谢安和谢玄,但仍排在谢家族中第三,作为谢家的一员,其学识自然也是相对较弱。

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诗情与意境)

(图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依稀记得文章的观点——

两晋时代,科学技术尚未发达,尤其是盐铁问题,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谢朗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撒盐空中差可拟”,是因为他一直关注盐铁问题,因此用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

而谢道韫,因为作为一个女儿家,不太关心国家大事,整日里吟诗作赋,所以也更关注杨花柳絮等事物,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时,自然会想到柳絮。

根据作者的观点,谢朗适合主政一方,是个实干家;而谢道韫则是女性艺术家,适合吟诗作赋。

文章结尾作者得出结论:谢太傅之所以“大笑乐”,既因为谢道韫,也是因为谢朗,他觉得谢家的子侄都很有前景,因此为整个谢家感到高兴。

这样的解读是否有些过度,我无法得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

毕竟,谢安作为谢家族的当家人和东晋王朝的宰相,绝不可能简单地思考问题。

按照这样的思路看,《咏雪》结尾的点名谢道韫的身份,也许是在抬高王家地位,毕竟那个时候,“王与马共天下”,王家才是当时的主角。

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诗情与意境)

(图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突然间,我意识到,无论是“撒盐”还是“柳絮”,都是非常恰当的比喻。

硬要把它们分个高低,纯属是浪费时间。因为无论哪个更好,我们都能找到一大堆理由。

如果联系到“白雪纷纷何所似”中的“纷纷”这个字眼,谢道韫的表述可能更贴切一些,但是如果忽略这个前提,去比较两者的优劣,其实是纯粹在浪费时间。

这也让我想起了我在课堂小结时写的那几句话——

“一场大雪一场寒,一言絮飞一撒盐。设喻清奇各千秋,文采飞扬万古传。”

(原创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