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不辞小让的辞(体验丰富的辞)


整理好了最后一批物品,清扫完整个房间,付清各项费用,最终把房子干干净净地交还给了房东。

我伴随三年的陪读生活正式告一段落。

开车离开时,副驾驶座上坐着刚刚结束课程回来的大娃,面上一片淡然。

三年前来的时候,她也是这样坐在副驾驶座上,后面塞满了日常用品。当时,她对初中生活充满向往,一脸的跃跃欲试。

她来的时候还是一脸小学生的稚嫩;离去时,她已经展现出了高中生的傲慢。她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已经认为自己是大人了。

今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继续读书了。

接下来的读书方向,暂时变更为一篇高中课文,一篇古文观止卷三。

继续研读《鸿门宴》。

文字有时候令人费解,需要深入思考。

一、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教师参考书的翻译: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别,怎么办?”

“未辞也”中的“也”起什么作用呢?仔细思考后,我认为此处的“也”是复句中前句末的语气词,表提顿,表示还有下文,可不译。

“为之奈何”,教师参考书只翻译为“怎么办?”但“为”字到底是作动词“处理”?还是作介词“对”?

有人认为是状语后置,即等于“奈何为之”,把“奈何”视作状语“怎么”,而“为”作动词“处理”,翻译为“怎么处理这件事?”

我认为“奈何”应作谓语“怎么办”,“为之”即“对此”,介宾结构,翻译为“对此怎么办?”

查阅网络,看到一篇唐民乐的文章----“为之奈何?”应该如何分析

其文非常有道理,可以作为佐证。

二、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教师参考书译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责备。”

“大行”译作“做大事”,“大礼”译作“行大礼”,是意译,应直译为“大的行为”和“大的礼节”。意译虽然更容易理解,但是会让高中生认为文言文可以随意加字。“大行”和“大礼”是定名结构作主语,“做大事”和“行大礼”是动宾词组作主语。

“细谨”译作“细枝末节”,与“小让”译作“小的责备”结构不同,不妥。应译作“小的谨慎”,因为,细,微也,与“大”相对,正与“小”相同,只不过行文为了避免同字而换成“细”而已。

“辞”译作“讲究”,恰与文章本义“推辞”、“拒绝”相背,不妥。课本上翻译“辞”为“回避”就非常贴切。

全句可以翻译为“大的行为不顾及小的谨慎,大的礼节不推辞小的让步。”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教师参考书翻译为“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译文中增加了一个“好比”,实际上并不需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皆知是比喻,没有必要非得加一个“好比”,直译成“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即可。

此处“何辞为”应理解为“辞何为”,翻译为“(还)告辞什么呢?”

虽然对于“何…为”,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P122注:“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一般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但《高中文言文异解汇释》P97注:“何辞为”即“辞何为”,是典型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句,翻译为“(你还)告辞(干)什么呢?”

3、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教师参考书翻译为“于是就决定离开。(刘邦离开前)就让张良留下了道歉。”

这是把“遂”解作连词“于是”、“就”,把“乃”解作连词“就”。

在本句中已经有连词性结构“于是”。而且,“遂”作连词“于是”、“就”,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但是在“去”字前面并没有动作?这里应译为“最终”。

再说到“乃”字。刘邦和其他人离开的张良独自留下来解决问题,是否表示动作紧接着动作?并不是,而是表示轻微的转折。在此处,“乃”字应翻译为“却”。

这一句可以被翻译为“最终(刘邦)离开了。却要求张良留下来道歉。”

如今人们一方面信奉“理解大意就行”,文字不准确并无大碍;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孩子要学好语文,少考一分都不行。

我的孩子常对我说,语文为何可以随便,但写代码却不能错一个符号呢?

确实,为何我们的语言可以随随便便,而代码却不行呢?

以上。

大礼不辞小让的辞(体验丰富的辞)

大礼不辞小让的辞(体验丰富的辞)

大礼不辞小让的辞(体验丰富的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