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的意思 成语雅俗共赏的近义词


原志,来自加拿大。

不久前,在一个微信老友群中,我们闲聊着各自的兴趣爱好。一位群友突然提起了他过去的经历,描述了当年从乡村到镇上读中学时,穿越两座山和一座水库的情景。尤其是傍晚五六点钟时,夕阳西下,山影倒映在水中,那种场景令他记忆犹新。他为此即兴创作了一句上联:“半山红日半山影”。大家听后,都争相为其对出下联。有的对以“一树绿芽一树春”,有的对以“满谷黄叶满谷秋”,还有的则对以“六月白雪六月晴”。而我则即兴对出了“一湖碧波一湖阴”,此句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好评,让我心生欢喜了好一阵子。

我向来对收集对子或对联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每个字、每个词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韵律之美。无论是抒发内心情感,还是描绘世间万物,对联都能以最精炼的方式展现出来。

大约三十年前,我身为留学生时,人手一份《日报(海外版)》。我便是从该报的“神州周末”栏目开始收集对子的。后来,我发现本地中文报纸也经常刊登有关对联的文章。每当我读到这些文章时,都如获至宝般地仔细品读,并将其小心地剪下来收藏在精美的笔记本里。

随着收集的对联越来越多,我的笔记本渐渐装不下了。于是,我开始将这些剪报贴在华文杂志上,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两本厚厚的“对联剪报集”。

在互联网还未普及的年代,我常常会拿出这些剪报细细翻阅。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对联,无论是何种情境下创作的妙联,我都会读得津津有味,陶醉于古人的才情与智慧之中。

在课堂上,我也会为学生们讲述古人对对子的轶闻趣事,引导他们尝试对对子。如讲解“墨”与“泉”这对字时,我会告诉他们如何将这两个字拆开,上半部进行颜色与反义词的对应,下半部则进行土与水的对应。这样的讲解既生动又有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当教授家庭成员称呼时,我同样引导学生们试着对出简单的对子。比如“哥哥/姐姐”,这样的对子既简单又有趣味性。而随着学生们的不断成长和对联的深入研究,一些简单的成语如“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等也被引进来作为对子的材料。

有些学生曾好奇地问道:“有没有对不出来的对子?”我告诉他们有些对子经过几百甚至几千年的琢磨仍然无人能对出下联,这便是所谓的“千古绝对”。如同1994年楹联学会悬榜征求下联的“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一样令人绞尽脑汁。

此等对子之魅力在于其不仅要求字面对仗、声韵和谐更要求寓意深刻、创新有度。这便是对对子的乐趣所在既可雅俗共赏又能让人在冥思苦想之后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与精神上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