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字旁的字 隹和鸟字旁都和什么有关


“隹”字,读音为“zhuī”。

虽然在日常的书籍中我们不常看到这个字的使用,但在许多汉字的构造中,我们都能发现“隹”的身影。作为一个常见的部首或汉字构成元素,它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隹”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它形象地描绘了鸟类的形态。通过观察古代的甲骨文,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这一点。

追溯“隹”字的起源

在《说文》中,“隹”被解释为“鸟之短尾的总称”。许多以“隹”为部首的汉字,其字义都与鸟类有关。如:雀、雉、隼、鹰、雁等。

以“雀”字为例,其字形由“少”字和“隹”字组成。从甲骨文和金文的记录来看,其形状早已定型。仔细观摩甲骨文中的“雀”字,我们可以发现“隹”的部分上方有三个竖点,这实际上是甲骨文中的“小”字,代表沙粒,象征着物体的小。在古代,“小”和“少”常被互用。

解读“雉”的内涵

“雉”这个字,读音为“zhì”,指的是一种野鸡。其肉可食,而雄性雉鸡的羽毛尤为美丽,常被用作装饰品。在古代,“射雉”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田猎活动。

在古代文献中,“射雉”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典故。如晋朝的潘岳在《射雉赋》中所描述的那样,射雉活动不仅展现了人们的豪情壮志,还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雉”字的甲骨文中,描绘了箭射向鸟的情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雉”字的左边是“矢”(箭的意思),右边是“隹”(鸟的意思)。

探究“隼”的寓意

“隼”是一种猛禽,以其精准的捕猎技巧著称。在古代的动植物词典《埤雅》中,对“隼”有这样的描述:鹰在捕猎时不能保证每次都能成功,但隼却总能精准地捉住猎物。

观察古文字中的“隼”字,其下方常有一个类似“十”的字形。有一种说法认为,“十”是金文中的“才”字,代表着将一根坚实的木材牢牢地钉在地上,象征着隼俯冲而下,能用脚爪精准地抓住目标。

揭示“鹰”的特性

在金文中,“鹰”字的形状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右下角是一个“隹”字,代表鹰这种鸟。观察右边的字形,最右边的一个“人”字旁的短竖,代表的是人被鹰啄落的肉块。整个字意在传达:鹰是一种凶猛的鸟类,会攻击人类。

而现代所见的“鹰”字,是经过长时间的各种讹变的结果。

了解“雁”的文化意义

篆书中的“雁”字,右边依旧是“隹”字,表示雁这种鸟类。左边的字形则是现代的“岸”字,表示雁是一种喜欢栖息在水岸边的鸟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字形中加入了“人”,代表这是人所喜欢猎捕的生活在岸边的一种鸟类。

《说文解字》中对“雁”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