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沛流离造句 一路的颠沛流离
《游子吟》
——唐·孟郊
母亲手中的针线,
为远行的儿子缝制衣裳。
临行前,她细心密缝,
怕儿子归来时衣衫已破。
谁能说,儿女微弱的心意,
能回报得了母亲如春光般温暖的恩情?
注释
游子:指离家远行的人。
吟:指诗歌。
临:即将,接近。
意恐:生怕,担心。
归:返回,回家。
谁言:谁敢说。寸草:比喻子女,意指微小的孝心。
心:既指草木的根茎,又指子女的心意。
报答:回报,报恩。
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比喻母亲深沉、温暖的爱。三春指的是农历的三个春月,晖即阳光。
译文
母亲为将要远行的儿子,用针线细心地缝制衣物。
她在临别之际,一针一线紧密缝合,生怕儿子归来时衣服已经破损。
谁能说,像小草般微薄的儿女之心,能有足够的能力报答母亲如春日阳光般灿烂的恩情呢?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与无尽敬意。这首诗极具情感张力,以朴素的语言描写了母子间细腻的情感。
孟郊(751—814年),字东野,浙江湖州武康人。少年时隐居于嵩山,成年后漂泊四方。直到五十岁时,才进士,担任溧阳县尉。虽然他一生仕途坎坷,贫困潦倒,但却与韩愈有着深厚的友情。孟郊的诗作常带有浓重的悲愤与孤独,语言简洁有力,风格严峻,尤其善于以简练的笔触表现复杂的内心情感。与贾岛并列为“郊寒岛瘦”,他的诗篇常令人感受到一种冷峻而深刻的力量。
《游子吟》创作于孟郊任职溧阳县尉期间。当时他将母亲接到溧阳与自己同住,告别了多年的流离生活。这首诗是在送母亲回家的时候所作,诗人深知自己仕途不顺,常年漂泊,终于在这时感受到了家庭与亲情的珍贵。诗的语言虽不华丽,但情感深沉真挚,千百年来一直在读者中传颂。
整首诗通过一个普通的场景——母亲为儿子缝制衣物,揭示出母亲那种无私、深沉的爱。诗的前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通过“线”和“衣”这两种最平常的物件,将母子之间的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用简单却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母亲的无私与牵挂,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接下来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从动作和心理两个角度进一步展示了母亲的内心。她一针一线的忙碌,不仅仅是在缝补衣物,更是在表达自己对儿子迟归的担忧和期待。
诗的情感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孟郊在仕途上并未如意,贫困且孤独,但正因如此,亲情显得尤为珍贵。正如苏轼所评价孟郊的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首《游子吟》以平实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与敬爱,情感深沉而真挚,展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诗意。
《游子吟》艺术地再现了人类对母爱的普遍感悟。它通过对母亲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自己与母亲之间深厚的情感。这种母爱如同春光,温暖而广阔,足以滋润世间每一个子女的心田。孟郊通过这首诗,不仅为母亲写下了一首永恒的赞歌,也让世人明白,无论在任何困境中,母亲的爱总是给予我们无尽的力量。